电 话:0538-8629068
传 真:0538-8629069
网 址:guotaiminan.net
技术咨询qq:2020720991
泰安市国泰民安生物科技限公司
地 址:泰安市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
灰霉病是草莓上的重要病害,无论是生长期还是采后均可发生,该病传播快,发生迅猛,抗药性又强,十分难缠。
草莓始花期至坐果期是灰霉病的高发期,应抓紧预防。此期一旦发病,即便是勉强控制住,后期遇适宜条件也会再度复发,遗患无穷!
主要症状
主要为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是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 丛梗孢目真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宽,适温度为13~25℃。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
发病诱因:花期遇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氮肥施用量过高,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易发病;多肥、密植、下部叶子没有摘除,株行郁闭的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调节温室环境条件;合理密植,保证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生长期淋喷海藻精,以提升抗病能力;一旦发病,应及时小心地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料袋内带棚、室外妥善处理。
生态防治:栽前高温闷棚后,施入土壤调理菌剂,壮大有益菌群,减轻病害的发生;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破坏发病条件。
生物防治:可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花果期进行,特别是发现花柄开始变红、下垂,花萼后有小红点时,需立即用药。预防可用异菌脲、克菌丹、氟啶胺等,治疗可用氟啶胺+异菌·腐霉利、环酰菌胺+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等,如遇连阴天气或棚室湿度大时可考虑用百菌清烟剂、腐霉利烟剂等进行熏蒸处理。
温馨提示:文章来源整理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