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安市国泰民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538-8629068

联系我们


电   话:0538-8629068 
传   真:0538-8629069 

网   址:guotaiminan.net
技术咨询qq:2020720991 

泰安市国泰民安生物科技限公司

地 址:泰安市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

冬季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动态

冬季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发布日期:2023/12/10 15:39:49 点击:581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是防范冬季低温风险。对池塘进行适量补水,提高水位,避免鱼池水位过低引起水体缺氧和鱼类冻伤。预防冬季温度骤降或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对于冰封严重的水体,应及时做好破冰增氧,防止鱼类缺氧死亡。

二是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采取应对措施。保持池塘水质肥度,使鱼体越冬期间有充足饵料生物。对水温较高、尚在投饲的池塘,可定期泼洒含氯石灰(水产用)等消毒剂改善水质环境。

三是坚持每日巡塘。通过塘边巡视和开凿冰眼等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发现异常个体,应在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2.虾蟹类

1)育苗期间措施: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育苗用外源水过滤、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减少有机物,对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养殖全过程开启增氧机,全天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和底质消毒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和消毒处理底质病原微生物。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通过适时分塘、轮捕等措施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商品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3.贝类

一是加强检疫,流行性疫病以防为主。育苗场种贝来源广泛,为了避免将牡蛎疱疹病毒(OsHV-1)、鲍疱疹病毒(HaHV-1)与派琴虫(Perkinsus spp.)重要贝类病原随种贝携带进入育苗场,应根据相关规定在出售或者运输前对种贝重要病害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扩散流行。

二是增强体质。立冬后,气温、水温下降明显,水产动物免疫力相对低下,贝类同样如此,需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可在饵料中适量添加用于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以增强贝类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投喂时应把握适时适量原则,以免造成浪费及影响水质。

三是主动做好水质管理。封冰后,冬季持续的“风冻雨雪”等恶劣天气易使池塘水面形成不透明冰层,引起冰下缺氧。

另外,大雪过后,会导致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养殖水体中溶解氧波动幅度较大,极易造成贝类冰下缺氧的情况。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及时监测池塘溶解氧情况,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安装一个溶解氧在线监控设备;大雪过后要及时清扫冰面雪道,保证光线透入水中,促进藻类光合作用产氧;立春前后,要适当开凿冰眼透气,并遵循“先少后多,先里后边”的原则。

(二)精准防治

1.鱼类

冬季气温较低,病害相对较少,但仍需关注养殖鱼类的缺氧、冻伤以及气泡病、赤皮病、烂鳃病、竖鳞病、水霉病、锚头鳋病、小瓜虫病等疾病。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溶氧量是决定养殖鱼类越冬安全与否的主要限制因子。保证水体中适宜的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含量、保持鱼类放养量和水位适宜,可以预防冬季鱼池缺氧。一旦发生缺氧,可紧急增氧,方式包括:循环池水(但此措施易导致水温降低而冻伤鱼体),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投放增氧片剂等。预防鱼体冻伤应保持池塘水位在1.5米以上,尽量不采取循环池水增氧方式。预防气泡病应勤检水中浮游藻类含量,如果过多,宜采取部分水体消毒等措施,适当减少浮游藻类含量。

避免捕捞运输操作中的鱼体损伤、水温过低导致的鱼类冻伤以及气泡病造成的鱼体鳍条损坏,可以有效预防冬季赤皮病、水霉病等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检测水质,查找分析病因,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近年冬季养殖经验表明,外泼大剂量消毒剂不仅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而且刺激性较强,有时甚至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建议控制好水质底质,同时使用提高免疫类制剂增强鱼体体质。如果鱼池结冰,可在冰雪消融后采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药物消毒水体,尽早投喂饲料,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抗生素拌饲投喂。

对于锚头鳋、小瓜虫等体外寄生虫感染,建议使用国标渔药消毒剂(商品说明推荐使用剂量的下限)全池泼洒,严重时可间隔1天重复泼洒1次。泼洒药物后注意预防池塘缺氧浮头。药物选择可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

2.虾蟹类

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肌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河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传染性肌坏死病毒、虾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牛奶”病病原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扣蟹科学暂养,强化养殖水质管理,合理投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降低“牛奶”病传染机会。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河蟹蜕壳一次后以350只/亩为宜。保持良好水质环境,水体的溶氧达4mg/L,氨氮小于0.3mg/L。养殖前需注意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消毒处理。选择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的野杂鱼虾投喂。

应加强养殖水质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底层水体溶氧不低于4.5mg/L,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的溶氧不低于5.5mg/L;水体pH值控制在7.5-8.8范围为宜,对于养殖设施配置不足的半集约化养殖土池,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控制在0.3mg/L以下,在机械增氧、进排水、水质监测等设施与养殖生产管控充分的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中,水体的氨氮浓度控制在1mg/L以下、亚硝酸盐低于2mg/L。可通过增强水体机械增氧、合理使用化学增氧剂提升池底溶氧等措施提升养殖池塘水环境质量。

在条件许可的养殖场,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系统的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密切相关。塑料大棚低密度(5万尾/亩)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达到1×105个/mL以上;对虾预期产量达到3500kg/亩以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细菌总量应达到1×107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小于1×10³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不得检出。若水体中微生物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每天定期监测池塘微藻优势种群状况,防控低温天气诱发池塘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倒藻。预防天气剧烈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适量投喂维生素和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水体溶氧浓度、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优化养殖模式进行病害生态防控。在不同盐度的对虾养殖池塘中科学套养一定数量鱼类,及时清除对虾养殖群体中的少量患病个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实现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控。

3.贝类

牡蛎疱疹病毒(OsHV-1)是近年来引起育苗场蚶类种贝与幼虫、牡蛎幼虫大规模死亡的主要传染性疫病。部分成贝感染该病毒后,不表现临床症状,因此,如果前期未按规定做好种贝入场前检疫工作,极易造成OsHV-1的场内传播,并随排水系统污染场区附近海区,进而周围育苗场的安全生产。因此,一旦发现有OsHV-1病害发生的迹象,应及时请专业部门确认,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具体建议如下:OsHV-1作为一种具有脂质囊膜的病毒,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属于比较容易杀灭的病毒,高温(50℃,5分钟)、臭氧和紫外线对该病毒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育苗场成功消杀病毒的关键是彻底、全面。

    对于不能浸泡消毒的器具,可以在天气晴好时,太阳下晾晒24小时以上。OsHV-1在干燥环境下会很快死亡,但在室内20℃情况下,根据水环境条件差异,OsHV-1可在海水中存活2天到14天,并仍保持感染能力。场区内病毒感染风险大时,应注意场区生物安保措施,避免交叉传播。例如,相关器具在潜在感染区和非感染区分开使用,操作人员在跨区作业时,要充分用肥皂洗手、并用醇基消毒剂消毒手面。另外,浸泡消毒前要对器具、养殖池的表面用水冲洗,否则附着的污垢和蛋白质会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消毒剂可选用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国标渔药消毒剂,参照说明书使用。  

(文章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