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0538-8629068
传 真:0538-8629069
网 址:guotaiminan.net
技术咨询qq:2020720991
泰安市国泰民安生物科技限公司
地 址:泰安市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是要以预防为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不要盲目往鱼池里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来预防鱼病,会破坏水环境和降低鱼体免疫力。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三黄散(水产用)、黄芪多糖粉等,调节鱼体免疫力,每投喂10-15天,停1个月后再投喂。每10天泼洒1次含氯石灰(水产用)等,改良水质。遇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有诊断检测条件的鱼池,定期抽样监测鱼病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采取控制措施。
二是要及时发现鱼病和采取控制措施。每天在鱼池边巡检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体色等。观察到有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体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可能是鱼的健康出现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药物的选择要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
2.虾蟹类
(1)育苗期间措施: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育苗用外源水过滤、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减少有机物,对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解氧。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全天开启增氧机,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解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和底质消毒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和消毒处理底质病原微生物。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通过适时分塘、轮捕等措施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养殖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
3.贝类
(1)加强检疫,以预防为主。秋季是多种贝类转场养殖的重要节点,贝类养殖区主要在开放外海,病害防控难度大,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跨地域转运前对贝类重要病害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扩散流行。
(2)重视敌害生物防治。常见养殖贝类敌害生物有螺类、寻氏短齿蛤、海星、海燕、蟹类、海产涡虫及附着生物等,根据敌害生物类型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如:使用底拖网捕捞,捕到的海星运到陆上进行无害化处理,海星的再生力很强,破裂的每一部分均能重新形成新的个体,因此不可撒碎后扔到海中。贝类秋季分苗时,可根据敌害生物繁殖情况预报以及苗袋附泥、附杂藻的多少适当提前或推迟。
(3)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针对不同海区自然禀赋,采用适宜的养殖模式,形成差异化的健康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方法;主动采用“混、间、轮”等生态养殖模式和暂时停养等措施,防止传染性疫病的大规模传播。四是主动做好水质管理。如果池塘养殖用水长时间清澈透明、明中透黑或者明中透绿,需要对这样的池水进行彻底处理。采取的措施包括排掉大部分池水,滩面保留水位3-4米,对整个池塘消毒,一般使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均匀泼洒,1-2天后进水、再排掉再进水,如7-10天后池水无好转,可再次进行消毒,直到池水正常为止。若池水呈蓝色说明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可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处理后重新肥水。
二、精准防治
1.鱼类
应关注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出血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通过前述养殖生产和预防措施,能预防草鱼出血病等各种鱼病发生或降低发病损失。
养殖鱼类发病后,还没有治疗病毒病的药物,但发病后应对措施得当,能降低死亡率。常用措施包括:停止换水、停止用消毒和杀虫药、停止拉网操作,盲目用药和采取使鱼产生应激的活动,易引起养殖鱼类更高死亡率;开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较高水平;保持水质稳定;及时捞出池中病死鱼做无害化处理;使用大黄类药物、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待养殖鱼自身免疫力逐步恢复。限制发病鱼的转池,工具专池专用,养殖尾水经消毒后排放,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传播。对发病鱼要送实验室进行诊断;确诊为阳性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秋季也是细菌性疾病发生的高峰季节。发病鱼的治疗采用内外结合方式进行。外用药可以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或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全池泼洒,一般连用2次,间隔1天。内服用药,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种类以及剂量,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服药物包括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等,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内服药一般连用5-7天,用黏合剂拌饵投喂;同时饲料投喂量减半;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孢子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在秋季常见多发。养殖者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将疾病控制在发病初期。健康鱼也会感染少量寄生虫,这时不必用药,也不要用杀虫药做预防。当寄生虫感染数量较多时,需要确定寄生虫的种类,有选择性的使用针对性强的兽药。
2.虾蟹类
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肌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河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传染性肌坏死病毒、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主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牛奶”病病原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扣蟹科学暂养,强化养殖水质管理,合理投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降低“牛奶”病传染机会。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河蟹蜕壳一次后以350只/亩为宜。保持良好水质环境,水体的溶氧达4mg/L,氨氮小于0.3mg/L。养殖前需注意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消毒处理。选择全价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的野杂鱼虾投喂。
应加强养殖水质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底层水体溶氧不低于4.5mg/L,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的溶氧不低于5.0mg/L;水体pH值控制在7.5-8.8为宜,对于养殖设施配置不足的半集约化养殖土池,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控制在0.3mg/L以下,在机械增氧、进排水、水质监测等设施与养殖生产管控充分的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中,水体的氨氮浓度控制在1mg/L以下,亚硝酸盐低于2mg/L。可通过水体机械增氧、依规使用化学增氧剂提升池底溶氧等措施提升养殖池塘水环境质量。
在条件许可的养殖场,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系统的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密切相关。土池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达到1×105个/mL以上;对虾预期产量达到3500kg/亩以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细菌总量应达到1×107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小于1×103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不得检出。若水体中微生物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每天定期监测池塘微藻优势种群状况,防控低温暴雨天气诱发池塘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倒藻。预防天气剧烈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适量投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优化养殖模式进行病害生态防控。在不同盐度的对虾养殖池塘中科学套养一定数量鱼类,及时清除对虾养殖群体中的少量患病个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实现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控。
3.贝类
奥尔森派琴虫在我国养殖和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中广泛分布,秋季近海滩涂频繁出现的高温高盐环境是该寄生虫病爆发的主要诱因,该阶段应重点关注奥尔森派琴虫病的防控。养成期多在开放式海区完成,奥尔森派琴虫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如限制疫区与非疫区之间活体贝类的运输,加强跨区运输检疫;使用抗派琴虫感染的品系,改进养殖方式等。在陆基封闭或半封闭养殖环境中,用含氯石灰(水产用)等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消毒剂或使用紫外照射杀死游离状态的寄生虫。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因来源无法定论的未署名作者,若有侵害您的利益或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